從2016年的72億元,到2019年計劃的152億元,融資余額70億元,那么,我國的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會達到240億元。世界技術與產業的標志性時代創新讓服務機器人有了全新的春天。照這個趨勢,服務機器人真的會趕超工業機器人,成為一片全新的藍海?你可以聽聽這場“千人盛宴”上他們是怎么說。
2017年5月18~19日,SRSUMMIT2017第五屆(北京)國際服務機器人核心技術及渠道應用大會成功舉辦。本次大會以“智慧、合作、共贏”為主題,由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聯盟及才企傳媒聯合主辦,業內多家組織機構及媒體共同協辦。
在這場超過千人的行業盛會上,共有30場以上的精彩演講,50余位行業權威登臺演講交鋒,更圍繞服務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場景應用及市場渠道等問題帶來最前沿的實踐、思考和判斷,共同為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此外,本次展會中還有諸多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展示,所以,此次展會可謂一次“有料、有感”的視聽盛宴。
服務機器人引領新時代
本次論壇的演講中,與會嘉賓分享前沿技術,你可以感受到干貨滿滿的技術分享和思想碰撞的過程。
首先,大會執行主席、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CTO徐方分享了智能機器人在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的思考。他表示,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服務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可以為這一社會問題提供幫助。此外,徐方稱,服務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其中包括康復、醫療、教育、安保、家庭等領域。徐方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已經初具規模,產業鏈比較成熟,相關企業有一千多家,上市企業就有五十多家,他還給出了自己對行業發展的建議,首先,服務機器人需求強勁,但尚無爆點、爆品,可以將產品專業化、場景化,強調機器人+AI、機器人+應用場景,使得智能服務機器人產業成熟,讓技術更好更快的走進生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導、教授、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科技部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主任王田苗就“服務機器人產業是機遇還是泡沫”這一論點發表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服務機器人可以用這8個字來形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需求決定產品,產品決定產業。比如,造就無人駕駛和無人機火熱的原因是社會形態和產業意識,因為在機場,醫院及智能交通等產業都有關于這些產品的需求。再反觀服務機器人市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呈現蓬勃發展趨勢,從2016年的72億元,到2019年計劃的152億元,融資余額70億元,那么,我國的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會達到240億元。世界技術與產業的標志性時代創新讓服務機器人有了全新的春天,未來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一定會存在顛覆性或者破壞性技術,并且由“GtoBtoC”的狀態演變。并且,在未來的5~10年內,工業、特種、家用這三大塊將迎來高峰。
隨后,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科學系教授、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千人計劃專家張建偉向與會者們介紹了目前在提高機器人性能方面的人工智能前沿技術。機器人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漸進步——從大數據到智能決策,再到多模態交互,再通過語音視覺感情有序的融合過程步步進階;而且機器人的學習和記憶也通過增強連續學習技術來改善,且通過大數據評估系統可對未來的機器人狀態進行改善。可以說,機器人進入2.0的大時代,ICT+AI+ROBOT的融合至關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博導、機器人與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陳衛東向大家闡述了軟體手術機器人的研究進展。以軟體心臟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為例,相比于硬體機器人更多是依賴控制,軟體機器人利用材料及形態特色從而減少控制的難度而更受青睞。它由人體硅膠制成,具備軟體操作臂、驅動平臺(直線+旋轉驅動單元及8條耐摩擦、強拉力拉線等)和控制系統的結構,并運用具身化智能技術以及仿生技術增強了對于復雜手術的適應性。
蘇州美好明天智能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CEO張超為大家準備了“智能陪護機器人‘大智’合作共贏分享”。張超認為,智能陪護機器人是一款有感情、有溫度的機器人。比如“親情問候”功能利用人物畫像和人臉識別技術相結合,可辨別家人和陌生人。或者說“孤獨時陪你功能”可通過語音喚醒、6麥生源定位、自動面向說話者,并連接海量的在線信息庫和音頻庫。它既可以跟你聊天,也可以播放視頻、兒歌等。
服務機器人正在中國市場全面鋪路,那么,從核心技術到市場渠道,再到投資實踐,用戶又希望了解什么?在下午的演講中,參會代表就各自領域展開深入分析,從人工智能、機器視覺、機器人驅動、機器人網紅等諸多話題分享各自的實際體驗和感悟。